隱舍Product
首頁 > 隱舍隱舍
建筑師:INTEGER Ltd (Intelligent & Green), Oval Partnership
地點:中國,云南,昆明
項目建筑師:郝琳
建筑面積:4238.0平方米
項目年份:2012
攝影師:Kerun Ip
在自然中設計這件事,深奧又廣闊。
我猜測,大概在所有建筑師的腦海里,都印記著那類美好的,甚至是有些詩意的空間吧。這些深藏在記憶里的空間,可能是幼時的四合院;或是城外郊野里的村屋;亦或是雅典娜高聳著的帕提儂神殿。自然深植于建筑,建筑置身于自然,對這樣的空間, 我們往往感觸深刻。但真的在自然中設計的話,雖說預設了設計要遵循自然這個大道理,具體的過程恐怕還是會頗為艱難。
人應當籍由建筑如何地融入和感知自然呢?建筑如何于自然中,引發更深層的感染力與微妙想像?如何表達所謂建成環境與原生自然間的平衡和張力?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間的一層薄薄的交界應當是什么呢?
現在每次去昆明,都住在隱舍。有時,會在不遠處親身經營過的竹屋里和業主享用農家手藝的晚餐。時常,在兩個建筑之間,我們會故意繞個道兒,選擇漫步在業主精心策劃的林間步道中,享受這種豐饒自然給予的時間和空間的質感。因為經歷了這些設計和建造,所以這樣的旅程,對于我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和幸福感。
業主在委托隱舍這個任務的時候,并沒有提出具體明確的任務書,只是希望在優美風景中建造一處小型的旅舍,向有限的客人開放。雖然最初沒有具體的功能要求,但客戶的期許足以令人激動。業主沒有將龐大的機構和定義成熟的大型連鎖酒店的酒店引入到如此靜謐和茂密的林地,這是根本上的明智。即便如此,設計中還是需要摒棄很多常規的選項和面對不少的困惑。在同時面對開發和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惟有大家轉換角度看待和溝通問題。過程中,團隊數次地面對“這到底是不是酒店呢”、 “建筑分開的話,會淋到雨啊”這樣的問題而反復評估設計。至于答案,在通常的思維下,恐怕一直都找不到吧。最后的結果,只能是面對那些客觀、具體而細微的場地、功能、經濟等條件慢慢地解答。這也是逐漸形成所謂任務書和共識的有趣過程。
因為要做一個與自然擁抱的建筑,隱舍的合成在不少角度上觀察都顯得不同尋常。她不像一處常規意義上的旅舍 – 內外并無邊界;自然的手可以伸進來;沒有圍欄、大門和所謂的大堂。開放的建筑群納入周邊廣袤的林地和步道,依托起伏的山勢,并幾乎保留了所有的場地樹木。 我的角度是,雖然是個旅舍,但希望不論在什么樣的氣候下,訪客都更為樂意地步出房間,走入自然,并以各種方式享受自然空間,美好的記憶。人是自然的動物 (we are outdoor animals),有與自然共為一體的天性。旅客使用旅舍的方法、基地與自然環境的潛質對于營建的影響,以及當地的氣候、物料素材、建造條件與工藝, 甚至是林木花鳥,對于呈現這樣的空間都具有影響。就使用而言,設計需要了解自然與人的生活空間邊界的消除、自然環保工藝對于固有環境的保育提升、以及類似自然管理的經營。 仔細想來,似乎可以徑由經營自然來定義建筑與場所。建筑的角色就是揭示場地的品質,并強化此地此景的場所罷了。
如此,隱舍設計中所謂的建筑性問題反而淡化了。設計的房子像一組微型群體,彼此圍聚著。設計嘗試若干的形體和組合,將建筑群體的擺布看似是不經意地分散在場所中的樣子,希望獲取最佳的空間張力、層次感、視線、陽光、空氣和自然景觀的匹配,好像“自然村落”。在這里,自然如常的生長,建筑體現在自然中靜寂和樸素的品質,旅者欣然接納自然的給予。團隊一直到設計后期才探索感悟出“隱舍”這個名字, 英文是Innhouse, 大致的意思是想表達這是個類似民舍的小旅店。這樣一來,大家似乎都有點兒認同感了。
隱舍的關鍵是高高低低的院落。步道穿越院落,院落穿越建筑,起承轉合,好比是院套院。庭院半開放,合而不圍,也可以瞥到另外一個院兒。院子是我腦中真正的客房,因為山間的景觀和自然的豐饒大概才是旅客要去到那兒的原因吧。喝本地的茶、吃附近園子里四季產出的有機蔬果,階段性地也可以有些特別的節目助興。院落里間或有些極簡的亭子、無邊的水池、或是挑出坡地的小塊山地平臺,有意無意地為訪客提供些閑散的小小幸??臻g。在設計的過程中,我無數次地在腦海中想象著穿越這些屬于自然的空間;在建造和落成的時間里,也無數次地感受著其間的微風、細雨、鳥語、花香、酷暑和嚴寒。穿越建筑彼此的空間,與風雨和自然為伍,是真正綠色建筑的儀式和住居的要義吧。
就每棟建筑而言,單元建筑分為三個體量, 即兩個翼和類似燈籠般的半開放垂直上落空間,并通過景觀廊橋連接。另一條步道是林間小徑,在山坡的下部,與茶室、健體、餐廳等附帶的院子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山谷平臺相連。小徑是本地素色的火山石板與野生植被的結合, 依照山體上下蜿蜒折動。停車的區域被石籠擋土墻和透水的覆草地面定義著。背靠庭院的兩側是首層客房的柵籬, 添加了景深的層次感,并保障客房的隱私和隱約的庭院視線,也體現植物攀爬的趣味。 開放的一側則是一層層延伸出去的風景。景觀并不拘泥,因為我并不中意那些過于人為雕琢的景觀鋪陳,所以場地上都是保留的原生高大樹木和各種本地樹種的混雜。 懸空的連道穿越其中。原有的飄逸竹林提供了圍合酒店村落最好的屏障。新添的竹籬、落水和銅制的標識定義了入口。庭院鋪素色的復合竹地板,局部較大的平臺處設有無柵水池。
隱舍在林間若隱若現,僅為訪客提供十七間大小不一的體驗式客房。配合自然的環境,旅舍的庭園覆以環保重組竹板,以表現素凈、溫和與單純的地景。林間微妙的光線也啟迪了建筑表情。 建筑表皮抽象的雪松木條板處理是與高聳的針葉林和本地桉樹叢林的對話。在這樣的氛圍中,訪客或許可以找到滿足潛在需求的地方。我希望他們心頭里留下的是那類屬于自己的美好的自然生活與空間體驗。建筑是開放、留白、如影隨形的。訪客也會嘗試探索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最佳方式。
拓展自然的想象力,我同時也從內部的空間著手,形成與外部的密切關聯??头康目臻g中央設計了兩道核心墻體,以同時滿足三個高度融合的功用 - 集中整合內部的承載結構和機電設備單元;釋放四周圍護墻體的負荷而使立面可以靈活地應對自然環境和被動設計;劃分私密的衛浴一側與開放的起居空間。當然這樣的做法也使得建筑更為微妙。因為圍護墻體被完全地釋放出來,所以每個客房設計都可以是林間風景的延續。起居和臥室的一側有大窗面向山谷和庭院,設計開敞通透并結合深遠出挑的景觀露臺,有時好像是要挑到樹叢中,與四時共舞。浴缸緊鄰玻璃,呈現的是沐浴的裸心和無邊的風景。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賞晨曦和暮色是最怡人的地方。衛浴在特征墻的背后, 形成了兩個私密而親切的小空間,并且擁有自然的采光。這一側的系列豎窗引入那些穿越樹木的如紗一般微妙的光線。
隱舍的建筑化身為自然的一部分,又表現出了獨立的性格。這給設計者、業者和使用者都賦予了必須面對和應戰的自然觀念。對于那些已經習慣了隨便處置自然與建筑之間關系的營造來說,這棟建筑在很多方面是超乎想象的。但是,永續設計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正是發掘自然中的睿智,去拓展連接生活的橋梁。這樣的建筑,與自然共舞,也常會折射出自然的樣子。